成立目的
本會根據香港公司條例註冊,為一非牟利組織。宗旨乃為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發展,藉此獎勵香港青少年、教育同工及教育機構等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推動作出貢獻。
創立原因
一切由父親開始
先父郭一葦,祖籍廣東番禺。少時家貧,生逢亂世,家鄉不易謀生;遂來港投靠兄長發展。父親工作勤奮,事事親力親為;且飲水思源,有餘力即不忘照顧親人、鄉里。生活稍豐,即將祖墳遷移至香港並重新修葺,常不忘訓誨後輩要尊敬長輩、追念前賢。
父親工作繁忙,唯從不放鬆對子女的教養。以父親為榜樣,我開始對中國歷史以至傳統文化產生興趣。加上,於英華女學校,就讀幼稚園至中學的15年間,老師教授了不少中華文化,引起我對認識祖國的興趣,不知不覺間對國家民族產生了一種認同、歸屬感。
父親幼年失學,居港經商時,深感因缺少良好的教育,使他需付加倍的努力,才能把事業發展;因此,他非常注重子女教育。1971年,他加入了東華三院董事局,成為1971/1972辛亥年董事局總理,就是希望為教育界作出一點貢獻。
父親離逝後,他其中一個心願,是希望我們做子女的能夠多行善事,特別是對教育多所捐助,因而其遺產有部份是作慈善用途。1992年家族資助興建東華三院屬下一所中學,2002年開始捐助香港大學獎學金,繼而亦為香港不同大專院校本科生提供獎助學金,包括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理工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、香港演藝學院、香港城市大學等。2008年起,又捐助聖雅各福群會,為南亞裔人士開辦提升中國語文課程。
與「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」的因緣
除了在大專院校捐助獎助學金外,我亦開始尋找其他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的組織,期望主動的建立一個合作平台以進一步推廣中華文化。2015年,從香港大學的校友刊物中,得悉「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」的活動訊息,於是主動參與該會的舉辦活動,如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、抗日戰爭70周年系列活動等,始與何漢權會長、馬冠堯內務副會長相交,彼此繼而對中華文化進行探討與交流,並發現同學會對中華歷史及文化的重視與傳承,做了大量實質工作;這與我的理念非常貼近。
其後,經何會長與及馬副會長的引薦,更認識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、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趙雨樂教授及方兆光律師,彼等均熱衷於推廣中國歷史及文化,並與之相關的教育事功。我們相互一拍即合,開始萌生成立一慈善基金,對象為學生及教師,旨在舉辦不同具教育意義之活動,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中華歷史與文化,培養他們對家國的情懷;基金亦希望對相關學科老師予以鼓勵,肯定其專業,緊守崗位,繼續為培育下一代而發光發熱。
此為「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」的由來。
郭媛平